收藏设为首页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在线留言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00—2022年伊犁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李雅倩, 杨建华, 夏皓斌, 武建军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5): 741-752.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480
摘要326)   HTML46)    PDF(pc) (15630KB)(212)    收藏

伊犁河流域横跨中哈两国,生态环境脆弱,深化对全流域植被变化的认识对于该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深入研究了2000—2022年整个伊犁河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中国境内外伊犁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高程间植被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 2000年以来伊犁河流域植被总体呈现改善趋势,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植被,然而中国境内植被有退化趋势。植被退化区域的高程集中在1000~3000 m之间;草地和耕地以改善为主,林地则相反。(2) 过去20 a间,伊犁河流域植被总体波动较小,但中国境内流域植被的波动性较大。与林地和耕地相比,草地的波动性更大。高程在2500~3000 m区域内的植被波动小。(3) 未来伊犁河流域植被状况以持续改善为主,持续改善面积约占全流域面积的52%。草地持续改善的面积占比高于耕地和林地。高程低于1000 m和高于3000 m区域的植被以持续改善为主。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伊犁河流域植被变化特征的理解,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近30 a东昆仑阿牙克库木湖水量变化及其补给关系研究
车彦军, 张明军, 陈亚宁, 朱成刚, 刘玉婷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7): 1116-112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091
摘要295)   HTML37)    PDF(pc) (22269KB)(213)    收藏

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高原湖泊数量和面积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湖泊扩张亦十分明显。阿牙克库木湖是库木库里盆地最大盐湖,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表明,该湖泊已扩张为新疆最大湖泊。基于科考资料,结合遥感卫星资料,对阿牙克库木湖扩张及其流域冰川、冻土、气温和降水等要素进行分析,探讨湖泊水量及其补给水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90―2023年,阿牙克库木湖面积从623.03 km2扩张至1141.67 km2,2002―2023年湖面水位上升了7.28 m,对应水储量增加了66.64×108 m3。(2) 1990―2023年,阿牙克库木湖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16.4 km2,体积减少了1.96 km3。截止2023年,流域分布冰川451条,总面积为324.26 km2。(3) 2010年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图显示,流域分布多年冻土12395 km2,季节冻土10652 km2。(4) 水量平衡分析表明,冰川和冻土融水径流分别占阿牙克库木湖总入湖水量的9%和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区降水径流占比为67%,湖面降水量直接补给占比为19%。总体而言,湖泊的扩张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增加所致。研究揭示了库木库里盆地地表水文过程,可为当地政府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1979—2021年新疆昆仑山北坡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研究
李红阳, 陈天宇, 王圣杰, 张明军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43-1450.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07
摘要278)   HTML33)    PDF(pc) (10124KB)(133)    收藏

蒸散是陆面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在高寒干旱环境中表现更加复杂。新疆昆仑山北坡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山区实地气象观测匮乏,对潜在蒸散的认识也有待加强。通过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79—2021年新疆昆仑山北坡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各流域的变化趋势,并且分析了潜在蒸散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 新疆昆仑山北坡年均潜在蒸散为733.5 mm,从塔里木盆地南缘向南呈现出逐渐减小的空间变化趋势。(2) 1979—2021年潜在蒸散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变化率为8.7 mm·(10a)-1,其中2007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有下降趋势。(3) 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克里雅河流域、车尔臣河流域以及库木库里盆地6个流域中,车尔臣河流域年均潜在蒸散最高(810.8 mm),其线性变化率也最大(11.4 mm·(10a)-1),和田河流域和克里雅河流域潜在蒸散的升高趋势相对较小,线性变化率分别为4.9 mm·(10a)-1和5.0 mm·(10a)-1。未来仍应加强新疆昆仑山北坡高海拔区域的水文气象观测,以便明确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水文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慧, 孙思奥, 方创琳, 周迪, 鲍超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51-146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36
摘要258)   HTML37)    PDF(pc) (2057KB)(250)    收藏

干旱缺水是新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理解用水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前提。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方法,解析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人均用水量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 新疆用水总量先升后降,人均用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 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变化是促使新疆用水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3) 较高的用水强度和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新疆人均用水量远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4) 新疆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用水强度、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用水管理政策建议,为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疆阿克苏温宿大峡谷丹霞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菩, 陈留勤, 邵崇建, 李文, 杜丁丁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4): 576-58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170
摘要251)   HTML42)    PDF(pc) (32347KB)(127)    收藏

由于造景岩石普遍为钙质和铁质胶结的砂岩和砾岩,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和成因机制,同时因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备受关注的旅游资源。东南湿润区丹霞地貌的研究程度较高,但是对西北干旱气候区丹霞地貌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以新疆阿克苏温宿大峡谷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显微镜观察、盐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实验以及ArcGIS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方法,探讨该地区丹霞地貌的特征和成因。结果显示:(1) 研究区呈现峡谷、山峰及峰林景观,以发育陡崖泥流林和顶盖型石柱为特色,其造景岩石主要为新近纪河流相红色砾岩和砂岩,硬度较高的砾岩层为形成顶盖型石柱提供了有利保障。(2) 红层位于温宿盐丘附近,岩石含盐量较高,主要的盐类型为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陡崖洞穴风化碎屑物样品中的大部分主量元素相对于表岩迁出,说明干旱气候下化学风化仍较活跃。(3) 面积高程积分显示研究区南部HI值为0.61,处于幼年期,而北部HI值为0.38,处于老年期,整体地貌演化发育阶段差别较大。研究区虽然降水量较低,但河流侵蚀作用明显,同时构造也是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主要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昆仑山北坡水资源科学考察初报
朱成刚, 陈亚宁, 张明军, 车彦军, 孙美平, 赵锐锋, 汪洋, 刘玉婷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7): 1097-110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17
摘要241)   HTML15)    PDF(pc) (2243KB)(650)    收藏

2021年10月首批启动了第三次新疆科学考察——“昆仑山北坡水资源开发潜力及利用途径科学考察”。结合多源遥感信息和2022—2023年野外科考工作,对昆仑山北坡的水文水资源变化和水资源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昆仑山北坡山区的气温、降水分别以0.14 ℃·(10a)-1和6.53 mm·(10a)-1幅度增加。(2) 冰川变化相对稳定,积雪面积和积雪深度表现为略微增加。(3) 永久性水体和季节性水体面积分别显著增加79.89%和144.49%。(4) 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和阿其克库勒湖两大湖泊的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68.91%和58.22%,盆地内多条河流具备水资源开发潜力。(5) 昆仑山北坡陆地水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表现为从西向东增加趋势越加显著。(6) 昆仑山北坡的主要河流和田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年均径流量2010—2023年较1957—2023年分别增加了20.24%、27.85%和45.17%。(7) 基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预测至21世纪中后叶,主要河流径流量将保持上升态势,区域水资源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昆仑山北坡的水资源禀赋可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水资源保障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昆仑山北坡区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陈亚宁, 朱成刚, 李稚,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5): 733-740.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097
摘要238)   HTML24)    PDF(pc) (4381KB)(550)    收藏

昆仑山北坡区域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关键通道,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系统分析显示,昆仑山北坡区域目前存在的水资源利用上线偏低、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产业布局相对单一且缺少重要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发展机遇,提出加快构建经济带城市群体系,打造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昆仑山北坡经济带,大幅提升水资源上线和水利工程管控能力,为昆仑山北坡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水资源保障,系统打造昆仑山北坡农-林-牧复合基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能补水,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兵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昆仑山北坡经济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加快昆仑山北坡经济带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
李稚, 朱成刚, 汪家友, 刘永昌, 王川, 张雪琪, 韩诗茹, 方功焕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8): 1263-127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66
摘要230)   HTML23)    PDF(pc) (2769KB)(357)    收藏

湖泊水量蒸发损失估算对于应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计算分析了过去20 a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典型湖泊实际蒸散发(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经验公式估算了湖泊蒸发损失水量,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影响湖泊水量蒸发损失变化的潜在因子。研究发现:(1) 2001—2020年东昆仑库木库里盆地的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和鲸鱼湖的年ET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又缓慢增加的波动下降趋势,波峰和波谷均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2年左右,空间上表现为ET整体下降而湖泊边缘呈上升趋势。(2) 3个典型湖泊的ET在年内呈倒U形变化,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ET在6月达到峰值,其他2个湖泊的ET均在7月达到峰值。(3) 2001—2020年3个典型湖泊的蒸发水量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阿牙克库木湖的蒸发水量最高,平均约为10.33×108 m³·a-1,阿其克库勒湖的蒸发水量次之(4.54×108 m³·a-1),鲸鱼湖的蒸发水量最低(3.33×108·m³·a-1)。(4) 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显示,湖泊面积是影响湖泊蒸发水量的重要因素,经向风速、最高气温和降水的增加等因素也是驱动蒸发变化的重要原因,累计贡献率超过4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2003—2022年昆仑山北坡典型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归因
刘玉婷, 陈亚宁, 朱成刚, 张淑花, 黄心垚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1): 1805-181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77
摘要225)   HTML42)    PDF(pc) (2537KB)(365)    收藏

湖泊水位变化是湖泊系统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对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CESat-1、CryoSat-2、EnviSat以及ICESat-2多源测高卫星提取2003—2022年阿克赛钦湖、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鲸鱼湖、长虹湖、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的水位、湖泊集水区气温、降水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和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定量分析湖泊水位变化特征,探讨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多源测高卫星水位与水位数据集进行精度检验,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关性分析均通过显著性F检验。(2)近20 a,除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外,其余湖泊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长虹湖水位上升速率最大,以0.71 m·a-1的速率变化,阿克赛钦湖水位上升速率最小,以0.29 m·a-1的速率变化。(3)湖泊集水区气候要素差异较大,气温都呈上升速率的变化而降水量变化不一,而阿其克库勒湖、阿牙克库木湖、鲸鱼湖水位与降水呈正相关,除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典型湖水位与气温正相关。利用多源测高卫星数据,对湖泊水位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昆仑山北坡湖泊的水文变化规律,并为湖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研究及驱动因素分析
黎珩, 朱冰冰, 边熇, 王蓉, 唐馨怡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4): 539-548.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194
摘要225)   HTML42)    PDF(pc) (11050KB)(108)    收藏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其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降雨事件对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28个气象站点,结合RClimDex模型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小波交叉法,分析了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1970—20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持续干燥日数(CDD)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数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近50 a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量级和强度不断增加。交错区年降水量增加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具有密切关系,且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中雨日数(R10)和大雨日数(R20)引起。(2) 1970—2020年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区整体为增加趋势,交错区中部和西南部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发生,陕西段极端降水量和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极端化程度更显著。(3) 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暴雨日数(R25)、5 d最大降水量(R5d)3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影响因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东亚夏季风(EASM)和太阳黑子(SN)具有不同的功率,与SN的交叉小波变换功率最大,说明影响因子中SN和极端降水指数的相关性最高,SN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大型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蒙慧敏, 占车生, 胡实, 林忠辉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566-157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717
摘要220)   HTML23)    PDF(pc) (92771KB)(115)    收藏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由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灌区人类活动频繁,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多样,深入理解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将有助于灌区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在对灌区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国内外水盐模型特点和应用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水盐运移模拟的可能发展方向。灌区盐渍化的形成与气候干旱、地形、土壤季节性冻融、地下水含盐量和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水盐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有效工具,目前常用的水盐运移模型包括水盐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由于模型率定和验证所需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作物生长过程观测资料较难获取,水盐运移模型多用于田间尺度的节水控盐策略和灌排管理措施优化研究,在区域应用较为有限。现代大型灌区的快速发展导致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时空分布规律变化较大,对模型的不断改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究大型灌区水盐运移时空演变机制提供了可能性。未来应加强基于生态安全的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机制研究,构建耦合气候模式或经济模型的多过程水盐运移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内蒙古光伏开发空间适宜性及减排效益研究
徐伟, 刘振领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4): 684-694.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234
摘要219)   HTML11)    PDF(pc) (13113KB)(74)    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近年来盲目建设光伏电站的问题日益突出,掌握区域光伏开发的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益对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光伏开发适宜性与减排效益,综合利用气象、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气象-地形-位置-植被”光伏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内蒙古自治区光伏开发适宜性进行空间显性评价,进而定量评估在不同开发强度下的光伏发电潜力与减排效益,并对各盟市光伏发电潜力与电力需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光伏开发适宜性大于中部和东部,各类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光伏开发特别适宜、较适宜和适宜区域的面积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23.66%。(2) 内蒙古自治区光伏发电潜力巨大,特别适宜的区域开发12.57%即可满足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用电量。(3) 内蒙古自治区光伏发电潜力与电力需求分布有着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特征显著。(4) 内蒙古自治区光伏发电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与传统燃煤火力发电相比,若特别适宜区全部开发,年碳减排量约2.947×109 t,是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碳排放总量的4.46倍,占我国2021年碳排放总量的21.20%。研究结果为内蒙古自治区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00—2020年中亚大型湖泊湖冰物候时空变化
赵明杰, 王宁练, 石晨烈, 侯靖琪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4): 561-57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200
摘要211)   HTML29)    PDF(pc) (20051KB)(116)    收藏

湖冰物候变化特征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中亚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准确监测湖冰物候对于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中亚地区7个大型湖泊(卡拉库尔湖、巴尔喀什湖、咸海、阿拉湖、斋桑泊、查蒂尔-科尔湖以及马卡科尔湖,面积>100 km2) 2000—2020年的长期地表反射率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湖泊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GIS相关技术探讨其湖冰物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亚地区的湖泊在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期间开始结冰,11月底到12月底会完全封冻,湖泊平均冻结时间为35 d;湖冰在3月底至5月中开始消融,4月上至6月上会完全消融,湖泊平均消融时间为18 d。(2) 2000—2020年中亚7个湖泊中有5个湖泊开始冻结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平均延后速率为4.86 d·(10a)-1,巴尔喀什湖开始冻结日期呈现提前趋势,提前率为1.44 d·(10a)-1。完全消融日期呈现提前的趋势,平均提前率为2.90 d·(10a)-1。7个湖泊的平均湖冰存在期为171 d,其中有4个湖泊湖冰存在期呈缩短趋势,完全冻结期呈现整体缩短趋势,其中巴尔喀什湖缩短最明显,缩短速率为9.02 d·(10 a)-1。(3) 中亚7个湖泊湖冰的冻结-消融空间模式主要分为两类:湖水从两岸向湖心逐渐冻结,消融时从湖岸到对岸;湖水自湖岸冻结至对岸,越先冻结的湖区越先消融。(4) 中亚地区湖泊湖冰物候变化受到湖泊本身(海拔和面积)和气候(气温和降水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气温是影响湖冰物候的关键因素,气温越高,湖冰存在期越短;面积主要影响湖泊的冻结日期,面积越大,湖泊的湖冰存在期越短;湖冰物候也表现出一定的海拔依赖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湖泊的湖冰存在期越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收支特征
吴彩云, 何清, 谢翔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6): 942-952.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358
摘要206)   HTML22)    PDF(pc) (13477KB)(106)    收藏

地表辐射收支变化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利用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基准辐射观测系统的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地表辐射四分量数据,分析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地表辐射与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太阳总辐射年曝辐量为5772.74 MJ·m-2。太阳总辐射曝辐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月份太阳总辐射和反射短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1:00—12:00,地面长波辐射日峰值集中在12:00—13:00,大气逆辐射日峰值出现时间没有明显规律。(2) 净收入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正午,净支出辐射最大值出现时间主要在日落时。(3) 降雨对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反照率具有削弱作用,降雪过程太阳总辐射受到削弱,降雪后地面积雪导致地表反照率增大,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增强,日间地面长波辐射和地面净辐射减弱,由于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夜间地面长波辐射较降雪前增强;降雨与降雪均对大气逆辐射具有增强作用。(4) 雨天地表反照率最小值为0.16;当积雪深度达到5 cm时,地表反照率可达0.96,新雪地表反照率大于老雪,且稳定积雪的地表反照率日均值在0.72~0.8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庆阳市空气污染及气象因子影响特征分析
焦美玲, 韩晶, 曹彦超, 王娟, 秦拓, 贺涛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6): 932-94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302
摘要203)   HTML18)    PDF(pc) (3849KB)(351)    收藏

基于2015—2021年庆阳市空气污染和气象数据,利用变率统计分析庆阳市空气质量指数、首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变化特征,运用气候相似性原理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并探究气象因子对污染物的作用与影响,并确立响应指标,为全市精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 庆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6.6%,空气质量指数年均为73,呈不明显上升趋势。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10、PM2.5和O3 3种,且季节特征明显。2017年后SO2污染明显改善,但颗粒物与O3并发的复合型污染凸显,与当地气候、污染排放源有密切关系。(2) O3浓度夜间维持较高位,且以1.5 μg·m-3·a-1的年速率上升,气温对O3正效应显著,初夏气温高,降水量少是O3浓度升高和超标的主要驱动因子。(3) 外源输送和供暖期本地排放造成秋末—冬春季的PM10和PM2.5超标。(4) PM10、PM2.5和O3超标日下的主要气象因子阈值特征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1961—2020年宁夏干旱事件年代际变化及风险评估
王岱, 崔洋, 王素艳, 张雯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5): 785-79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514
摘要201)   HTML20)    PDF(pc) (18640KB)(107)    收藏

利用1961—2020年宁夏20个国家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结合近40 a宁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宁夏干旱过程事件指标,并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宁夏年代际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分析宁夏干旱事件和主要农作物干旱灾害风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并探讨造成区域农作物年代际风险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近60 a宁夏干旱事件的累积效应、持续时间以及强度指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宁夏中北部和南部山区分别在1980年和2010年前后出现趋势和均值的突变;干旱事件指标及致灾危险性指标大值区空间范围均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特征。(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不同地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等级依次为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受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加影响,在中南部地区其干旱风险呈逐年代际增大趋势;小麦干旱灾害风险增加幅度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引黄灌区,致灾危险性、小麦种植面积及GDP等级较高是2010s中部干旱带部分地区干旱风险增大的主要原因。(3) 面对未来宁夏中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灌溉用水不足的挑战,建议通过提高人工增雨能力、开发种植品种、退耕或移民等措施,减少干旱致灾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度,从而降低当地玉米和小麦的干旱灾害风险等级。研究结果可为地方科学规划农业生产、高效利用水资源、抗旱救灾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萨吾尔山冰川现状及演化过程
牟建新, 李忠勤, 王璞玉, 梁鹏斌, 王炎强, 白昌彬, 王芳龙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8): 1277-129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12
摘要199)   HTML31)    PDF(pc) (140515KB)(173)    收藏

萨吾尔山是中国西部14座冰川分布的山系之一,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尽管冰川规模不大,但因二元政治主体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同时萨吾尔山冰川水资源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结合航摄地形图、Landsat及Sentinel卫星遥感影像,并参考已有冰川编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历史图像等数据资料,在野外台站现场观测验证基础上对萨吾尔山冰川当前现状和过去30多年间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截止2022年,萨吾尔山共分布冰川31条,总面积11.47 km2,新疆吉木乃县境内的木斯岛冰川为最大规模冰川,面积2.95 km2,其余90%的冰川其面积不足1 km2。(2) 过去30多年来,萨吾尔山冰川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冰川分裂、面积减小和末端后退持续增加。冰川数量从12条分裂成31条,1989—2022年冰川面积减少8.11 km2,退缩率达41.42%,冰川末端退缩11.30 m。气温升高、冰川反照率降低和冰川破碎程度加大是引起萨吾尔山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3) 相较于我国其他13座高大山系,萨吾尔山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冰川面积相对退缩幅度最大。未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萨吾尔山冰川极大可能会基本消融殆尽,这对本就干旱贫水的吉木乃县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需提早统筹谋划以应对未来的水资源危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朱瑷嫒, 殷颂葵, 刘琼慧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7): 1210-1219.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04
摘要198)   HTML14)    PDF(pc) (3332KB)(392)    收藏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借助非期望非径向SE-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市域尺度农业生态效率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差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全局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指标和方法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中位数在波动中由0.512上升至1.001,年均增长率约为6.93%,且市域间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程度呈现出缩小的态势。(2) 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梯次性的圈层空间分布特征,投影趋势线在南北方向呈现出“U型”特征,而东西方向则是在由西向东平滑上升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倒U型”特征。(3) 劳均耕地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农业机械密度与化肥使用强度则对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国乡村生态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任洪杰, 李辉尚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1): 1915-1923.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707
摘要197)   HTML6)    PDF(pc) (904KB)(125)    收藏

基于韧性治理理论,选取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压力维度、状态维度和响应维度3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中国乡村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了影响乡村生态韧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生态韧性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特征。(2)乡村生态韧性得分在考察期内呈现“曲线向右运动、右尾拉长、宽度加大”的特点,且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区域差距发现,地区总体差异不严峻,并呈现持续缩小态势。(3)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分解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显著正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水平,且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城镇化率显著负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水平,并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及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但结果并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两者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昆仑山北坡区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康立民, 滕心如, 车佳航, 怀保娟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62-147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15
摘要196)   HTML32)    PDF(pc) (3692KB)(231)    收藏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 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 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 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 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1),降水与积雪面积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