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设为首页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在线留言
  •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区域气候干湿与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李春华, 朱飙, 杨金虎, 刘晨汐, 段欣妤, 黄鹏程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0): 1674-168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62
摘要806)   HTML13)    PDF(pc) (6066KB)(344)    收藏

气候干湿是表征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土壤干湿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水文气候概念,二者有其差异性,也有一定一致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演变趋势与差异。鉴于此,对中国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分析,明确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的异同。采用湿润度指数对中国气候干湿整体状况及区划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同时段土壤干湿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近60余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分界线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不同的气候态与1961—1990年气候态时段相比,中国北方自西向东存在一个面积广大的气候变干带,其湿润度指数存在着轻微变小的趋势,只是变化程度尚未达到改变气候分类的程度。(2)中国不同气候区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在年内变化有所差异,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二者一致性明显好于半干旱和干旱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与降水差值的月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干旱与半干旱区而言,3—9月与3—6月为气候干期,该时段干旱发生的可能较大;半湿润气候区7—8月进入水分盈余阶段,而湿润气候区,除个别月份,全年基本处于水分盈余状态。(3)中国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土壤湿度多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气候区多年湿润度指数均呈轻微增加趋势,但土壤湿度大部呈变干趋势,侧面说明中国不同气候区农牧业生产潜在干旱风险在增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气象干湿与土壤干湿,促进对二者关联的进一步研究;同时有助于加强干旱风险的防控意识,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抗旱应对举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3): 367-379.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207
摘要529)   HTML40)    PDF(pc) (6751KB)(565)    收藏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 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Meta分析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研究
修晓敏, 吴波, 费兵强, 殷婕, 张令光, 李佳, 庞营军, 贾晓红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2): 2051-2063.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16
摘要496)   HTML12)    PDF(pc) (1185KB)(477)    收藏

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过去30 a来已有许多关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近70 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39个研究案例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1950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70 a来,毛乌素沙地轻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中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重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荒漠化呈现明显的逆转趋势。(2)1980—1989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轻微逆转,1990—1999年荒漠化有扩展趋势,2000—2009年荒漠化发生逆转,2010—2019年荒漠化持续稳定逆转,2000年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生逆转的重要时间节点。(3)连续的干旱对荒漠化扩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持续的生态工程建设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的实施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持续逆转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以为系统认识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展规律及制定荒漠化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慧, 孙思奥, 方创琳, 周迪, 鲍超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51-146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36
摘要466)   HTML41)    PDF(pc) (2057KB)(740)    收藏

干旱缺水是新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理解用水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前提。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方法,解析1990—2020年新疆用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人均用水量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 新疆用水总量先升后降,人均用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 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变化是促使新疆用水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3) 较高的用水强度和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新疆人均用水量远高于中国西北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4) 新疆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用水强度、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用水管理政策建议,为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大型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蒙慧敏, 占车生, 胡实, 林忠辉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566-157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717
摘要462)   HTML36)    PDF(pc) (92771KB)(242)    收藏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由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灌区人类活动频繁,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多样,深入理解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将有助于灌区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在对灌区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国内外水盐模型特点和应用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水盐运移模拟的可能发展方向。灌区盐渍化的形成与气候干旱、地形、土壤季节性冻融、地下水含盐量和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水盐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有效工具,目前常用的水盐运移模型包括水盐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由于模型率定和验证所需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作物生长过程观测资料较难获取,水盐运移模型多用于田间尺度的节水控盐策略和灌排管理措施优化研究,在区域应用较为有限。现代大型灌区的快速发展导致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时空分布规律变化较大,对模型的不断改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究大型灌区水盐运移时空演变机制提供了可能性。未来应加强基于生态安全的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机制研究,构建耦合气候模式或经济模型的多过程水盐运移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蔡新玲, 蔡依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1): 1-10.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31
摘要409)   HTML27)    PDF(pc) (7412KB)(720)    收藏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 h、3 h、6 h、12 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 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 近40 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 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 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 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范琳, 牛玉, 张发起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530-154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261
摘要400)   HTML8)    PDF(pc) (2204KB)(897)    收藏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位于青海省昆仑山北坡,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是中国山地生态系统中最完整、最原真的区域之一。为了全面掌握评估区植被类型、分布及生存现状,利用样方调查法,在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内设置168个植物群落调查样方,记录样方内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境信息等,并参考《中国植被》等划分植被类型。结果表明:(1) 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为主。(2) 评估区植被可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36个群系,以草原、草甸及半灌木与草本荒漠为主要植被型,广泛分布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草甸、蒿叶猪毛菜(Oreosalsola abrotanoides)荒漠等。总体而言,评估区植物多样性低,植被类型表现出独特性和过渡性;植被垂直带谱层次简单,基本由山地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与高山稀疏植被带组成;水平分布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由草地植被过渡到荒漠植被。研究结果可以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创立及植被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徐晓亮, 刘旭义, 关靖云, 杨晶晶, 王明辰, 暴龙飞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596-160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23
摘要398)   HTML9)    PDF(pc) (1945KB)(1052)    收藏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着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稳疆固边的作用。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多指标面板数据,测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协调度时空演化,并识别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冲击明显,受历史文化沉淀和文化交流影响,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2) 各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波动上升,协调等级逐步优化,广西和云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较高,形成“马太效应”。(3) 投资水平、政策支持、市场供给和交通条件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投资水平表现出的效用最强。研究结果可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有助于加强文化旅游建设,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活力和影响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2000—2020年兰州市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马晓敏, 张志斌, 郭倩倩, 赵学伟, 张宁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1): 168-178.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099
摘要397)   HTML18)    PDF(pc) (5289KB)(711)    收藏
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偏移-分享法、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兰州市人口时空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兰州市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人口增长差异显著,人口郊区化特征明显,且表现为从中心城区向远郊区的“跳跃式”扩散。其中,中心城区始终是吸纳人口最多地区,不过增速放缓;近郊区人口增速不断加快;远郊区人口呈先减少后快速增长态势。(2) 从人口偏移增长时空特征来看,以2010年为分界点,2010年前人口正偏移增长的街区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而2010年后则转变为远郊区,特别是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人口增长更为明显,呈现“飞地型”人口集聚特征。(3) 从驱动因素来看,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沿革是人口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与环境舒适度因素的影响逐步提升,且各重要驱动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对西北内陆城市人口布局优化调控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近45 a来我国防沙治沙研究主要进展演变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王新友, 马全林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2): 234-24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336
摘要377)   HTML15)    PDF(pc) (5720KB)(658)    收藏

防沙治沙是我国当前“三北”工程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为推进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支撑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基于Citespace软件及传统文献归纳方法,梳理了三北工程实施45 a来我国防沙治沙研究成果,对防沙治沙研究文献总体特征、热点演变、存在问题与研究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1) 防沙治沙相关的中英文发文总量持续增长,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等特点。(2) 近45 a来经历了1978—2000、2001—2012、2013—2023年3个时段的演变,一阶段重点关注土地沙漠化成因、土地退化动态的辨识;二阶段重点关注人工固沙造林等人类行为活动对防沙治沙所产生的成效评价;三阶段重点关注产业化治沙和自然修复等实现沙化土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3)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及其机理、治理措施与模式、政策与法律法规、防沙治沙理念演变4方面。(4) 当下的研究面临着流沙快速固定、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沙产业发展、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未来需要从土地利用及其设计、治沙装备研发、沙产业与生态产品开发、政策机制完善、治沙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1): 130-142.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01
摘要366)   HTML15)    PDF(pc) (2453KB)(2507)    收藏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 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1~N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 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及生态功能区划分
张鑫, 张丹, 张广森, 宋玫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587-159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555
摘要359)   HTML21)    PDF(pc) (4576KB)(537)    收藏

量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分析权衡/协同关系,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结合各服务簇内的功能特征,划定生态功能分区,有利于加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对2000—2020年的5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计算,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对服务簇进行识别,确定主导服务功能并实现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结果表明:(1) 粮食生产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水量呈现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生境质量和碳固持量均呈现较轻幅度的减少趋势。粮食生产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土壤保持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生境质量和碳固持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2) 粮食生产量与其他服务均呈现权衡关系,土壤保持量与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量与碳固持量、生境质量与碳固持量之间均呈现协同关系,不同服务间相关关系的强弱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 生态功能分区识别为粮食主产区、生态保育区、重要城市区和生态均衡区。研究结果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不同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1979—2021年新疆昆仑山北坡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研究
李红阳, 陈天宇, 王圣杰, 张明军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43-1450.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07
摘要354)   HTML33)    PDF(pc) (10124KB)(135)    收藏

蒸散是陆面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在高寒干旱环境中表现更加复杂。新疆昆仑山北坡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山区实地气象观测匮乏,对潜在蒸散的认识也有待加强。通过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1979—2021年新疆昆仑山北坡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各流域的变化趋势,并且分析了潜在蒸散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 新疆昆仑山北坡年均潜在蒸散为733.5 mm,从塔里木盆地南缘向南呈现出逐渐减小的空间变化趋势。(2) 1979—2021年潜在蒸散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变化率为8.7 mm·(10a)-1,其中2007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有下降趋势。(3) 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克里雅河流域、车尔臣河流域以及库木库里盆地6个流域中,车尔臣河流域年均潜在蒸散最高(810.8 mm),其线性变化率也最大(11.4 mm·(10a)-1),和田河流域和克里雅河流域潜在蒸散的升高趋势相对较小,线性变化率分别为4.9 mm·(10a)-1和5.0 mm·(10a)-1。未来仍应加强新疆昆仑山北坡高海拔区域的水文气象观测,以便明确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水文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吴一帆, 邢培学,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1): 153-16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21
摘要353)   HTML7)    PDF(pc) (32539KB)(78)    收藏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 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 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 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 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2003—2022年昆仑山北坡典型湖泊水位变化及其归因
刘玉婷, 陈亚宁, 朱成刚, 张淑花, 黄心垚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1): 1805-181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77
摘要346)   HTML46)    PDF(pc) (2537KB)(1073)    收藏

湖泊水位变化是湖泊系统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对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CESat-1、CryoSat-2、EnviSat以及ICESat-2多源测高卫星提取2003—2022年阿克赛钦湖、阿牙克库木湖、阿其克库勒湖、鲸鱼湖、长虹湖、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的水位、湖泊集水区气温、降水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和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定量分析湖泊水位变化特征,探讨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多源测高卫星水位与水位数据集进行精度检验,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关性分析均通过显著性F检验。(2)近20 a,除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外,其余湖泊水位呈显著上升趋势,长虹湖水位上升速率最大,以0.71 m·a-1的速率变化,阿克赛钦湖水位上升速率最小,以0.29 m·a-1的速率变化。(3)湖泊集水区气候要素差异较大,气温都呈上升速率的变化而降水量变化不一,而阿其克库勒湖、阿牙克库木湖、鲸鱼湖水位与降水呈正相关,除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典型湖水位与气温正相关。利用多源测高卫星数据,对湖泊水位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昆仑山北坡湖泊的水文变化规律,并为湖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昆仑山北坡高山流域洪水变化特征
仇泽炜, 方功焕, 陈亚宁, 朱成刚, 梁文婷, 邸彦峰, 吕浩东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1): 1816-182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75
摘要346)   HTML19)    PDF(pc) (5362KB)(680)    收藏

洪水作为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山区洪水发生的强度和时间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利用MissForest方法填补昆仑山北坡6大流域的出山口日流量序列,分析6条源流6个出山口站点1961—2022年的洪水强度、发生时间、起涨消退时间以及年最大洪水日平均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的年最大1日流量(AMF)事件发生在夏季,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站的AMF呈增加趋势,而皮山、策勒、努努买买提兰干和且末站呈减少趋势,除皮山和乌鲁瓦提站外,其余站点AMF变化均显著。所有站点的春季最大1日流量(AMFSp)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乌鲁瓦提、同古孜洛克和努努买买提兰干站显著增加。洪水发生时间方面,除皮山站的年最大1日流量发生的日期(AMFD)呈现出显著延迟趋势外,其余5个站点的AMFD显示出不显著的提前趋势;对于春季最大1日流量发生的日期(AMFDSp),6个站点均呈现出不显著提前的趋势。(2)在洪水起涨时间上,同古孜洛克和且末站延长,皮山等4个站点缩短;洪水消退时间上,皮山和策勒站延长,其他站点缩短,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最大洪水日平均流量方面,皮山站显著增加,努努买买提兰干和且末站显著减少,其他站点减少趋势不显著。研究成果对提升干旱区水文生态效益、防洪减灾及区域水管理和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量化分析
常文静, 丛士翔, 王融融, 丁旭东, 余海龙, 黄菊莹
干旱区地理    2025, 48 (1): 63-74.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029
摘要339)   HTML14)    PDF(pc) (4013KB)(1048)    收藏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动态变化的两大关键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评估植被动态变化的有效指标,能够合理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基于SPOT/VEGETATION NDVI时间序列数据、气象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厘定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因素对毛乌素沙地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 1998—2019年毛乌素沙地NDVI整体以0.0067·a-1的速率增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但NDVI增长整体持续性不强,未来可能出现波动。(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了毛乌素沙地NDVI的增长。其中,NDVI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弱。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气候要素的耦合驱动了毛乌素沙地86.30%的植被改善,和已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研究结论相符。(3) 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促进了毛乌素沙地83.20%的NDVI增长,而降水量驱动了毛乌素沙地73.14%的NDVI增长,降水量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对NDVI的影响更为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国乡村生态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任洪杰, 李辉尚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11): 1915-1923.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707
摘要337)   HTML6)    PDF(pc) (904KB)(2577)    收藏

基于韧性治理理论,选取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压力维度、状态维度和响应维度3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中国乡村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了影响乡村生态韧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乡村生态韧性虽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特征。(2)乡村生态韧性得分在考察期内呈现“曲线向右运动、右尾拉长、宽度加大”的特点,且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区域差距发现,地区总体差异不严峻,并呈现持续缩小态势。(3)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分解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显著正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水平,且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城镇化率显著负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水平,并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及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乡村生态韧性,但结果并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两者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昆仑山北坡区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康立民, 滕心如, 车佳航, 怀保娟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62-147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4.115
摘要333)   HTML32)    PDF(pc) (3692KB)(370)    收藏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 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 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 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 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1),降水与积雪面积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天山冰湖分布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王南, 刘泽轩, 郑江华, 仲涛, 孟乘枫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9): 1472-148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673
摘要329)   HTML51)    PDF(pc) (11590KB)(150)    收藏

冰湖面积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天山地形复杂,冰湖分布广泛,其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研究天山近20 a的冰湖变化情况,同时结合降水和温度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 2020年天山共有冰湖1532个,冰湖面积164.02 km2;天山冰湖分布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东、西2个部分冰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47%和0.63%。(2) 天山海拔低于3600 m范围内的冰湖普遍呈扩增趋势,面积<0.1 km2的冰湖变化更为明显。(3) 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温度和冰川是影响天山冰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2000—2020年天山东部降水明显增加,温度呈不显著降低趋势,该区域冰湖面积在稳定充足的冰川融水与径流补给下持续扩张。研究结果可以为天山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