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设为首页 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在线留言
  •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地球科学的新时代
顾朝林, 苏鹤放, 顾江, 高喆, 陈乐琳, 郭力
干旱区地理    2023, 46 (7): 1176-1195.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258
摘要248)   HTML18)    PDF(pc) (4207KB)(4254)    收藏

最近以来,无论在科学界还是政府和民间团体,气候变化都成为热点议题。从人类认识自然的技术工具突破入手,系统介绍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成为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因其集聚效应正呈现巨大加速度改变地球,地球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已经处在日益严重的危机和威胁之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一方面带来地球系统、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公共健康和社会脆弱性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地球科学学科发展带来新需求,注入新动力,地球科学发展进入人类世的新时代。文章认为:人类世地质年代需要重新定义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将会从地层为主转向圈层为主,研究对象和领域将从纯粹的地科系统扩展到人与地球复合系统,研究重点从地球资源攫取转向广义宜居星球研究,人类世及其研究、人类圈地理学、冰冻圈科学、水圈-人类圈界面、地球系统动力学、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地球伦理符号学和地球地图集成将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地理学因其与生俱来的科学、自然和社会一切科学之母的独特特性,将迎来再发展和再繁荣的新机遇,尤其人文地理学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学科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CFSR、ERA-Interim和MERRA降水资料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
胡增运,倪勇勇,邵华,殷刚,艳燕,贾超君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4): 700-708.  
摘要10168)      PDF(pc) (3323KB)(4096)    收藏
利用中亚1979-2011年间162个观测站点月降水数据(OBS),以平均偏差(MBE)、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CFSR、ERA-Interim和MERRA气象再分析降水数据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3套数据的模拟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MERRA的模拟精度最高(R=0.71),ERA-Interim次之(R=0.53),CFSR最低(R=0.50);体现出3套数据不同的同化方案和数据源导致模拟效果的不同;(2)降水的年内变化上,3套再分析数据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对[OBS]均表现出高估,并且对强降水月份(3,4月)高估幅度最大;(3)3套数据对海拔500~1 000 m地区的降水模拟精度最好,超过1 000 m后,随海拔升高模拟精度下降。以上规律可为3套数据的订正及其在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乡村旅游涉入度、恢复性环境感知与重游意愿作用机制研究——一个中介与调节的混合模型
周海燕, 冶建明
干旱区地理    2023, 46 (9): 1567-157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2.557
摘要420)   HTML31)    PDF(pc) (1402KB)(3988)    收藏

为了探究旅游涉入度、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及消费预期的调节作用,以吐鲁番市乡村旅游为切入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将游客满意度和恢复性环境感知作为中介变量,消费预期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旅游涉入度与重游意愿两者间存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旅游涉入度对恢复性环境感知、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恢复性环境感知的影响效应最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最小。(2) 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在“旅游涉入度-重游意愿”的结构中有多重链式中介作用。(3) 旅游涉入度、游客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受消费预期的正调节。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吐鲁番市游客乡村旅游的重游意愿提供新思路,对当地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传感器交叉辐射定标综述
高彩霞,姜小光,马灵玲,霍红元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139-146.  
摘要2911)      PDF(pc) (1338KB)(3507)    收藏
当前遥感应用逐渐从定性向定量化发展的趋势对辐射定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场地替代定标法虽然定标精度较高,但是其对场地及测量过程有很严格的要求,能够提供的数据非常有限。交叉定标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场地定标技术,它的应用弥补了场地定标的不足。对光线匹配交叉定标、光谱匹配交叉定标、基于辐射传输模型交叉定标以及基于瑞利散射交叉定标4种交叉定标方法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针对每种方法分析了其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王明玉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57-75.  
摘要4554)      PDF(pc) (782KB)(3444)    收藏
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显著,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干扰过程是对碳的再分配过程,因而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循环关系,正确认识气候变化与火干扰的复杂关系及双向反馈作用,以及火干扰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这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火干扰管理策略,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减少碳排放,促进碳增汇,减缓全球变化速率均有重要意义。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气候变化与火干扰相互影响关系及双向反馈作用,分别从气候变化对火干扰的影响及火干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交互作用,分别从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模型方法在模拟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论述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定量评价模型方法。目前火干扰直接碳排放的模型方法比较完善,而间接影响碳循环的模型方法并不成熟,许多方法局限于定性描述,因此,应进一步探讨集成实地测量、遥感观测和模型模拟的跨尺度火干扰对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注重尺度的转换问题。最后,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火干扰管理的路径选择,以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胡丰,张艳,郭宇,张盼盼,吕帅,张长春
干旱区地理    2022, 45 (4): 1125-1136.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1.510
摘要1111)   HTML36)    PDF(pc) (5402KB)(3270)    收藏

生境质量是关系人类福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预测并评价了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渭河流域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逐年增加,林地面积略微增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20—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同2000—2020年基本一致但剧烈程度显著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减缓,耕地减少幅度下降,草地面积占比超过耕地跃居流域第一。(2) 2000—2020年流域内生境质量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低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有所增加,中等生境质量的面积减少,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2020—2050年生境质量水平继续保持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生境质量变化强度下降,低生境质量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中等生境质量面积保持稳定,高生境质量面积有所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李东, 崔春雨, 马长发, 关靖云, 陈玥彤, 王玉清
干旱区地理    2020, 43 (4): 1098-110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0.04.25
摘要259)      PDF(pc) (1452KB)(2903)    收藏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南疆未来发展的思考——塔里木河流域水问题与水战略研究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    2016, 39 (1): 1-11.  
摘要2520)      PDF(pc) (1479KB)(2891)    收藏
新疆"三山夹两盆" 的地貌特征,把疆域分割成北疆、南疆和东疆,由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等九大水系组成塔里木河流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疆国土面积.通过分析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绿洲经济特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南疆存在的水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预判,立足长远,提出了建设"新龟兹工程"和"新楼兰工程"的初步设想、塔里木河"生态型"河流建设与和田河下泄水量置换方案以及干旱内陆河"三元"水循环生态经济体系.从跨流域调水、增强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布局、构建环塔里木盆地生态经济圈,生态移民,缓解绿洲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民族交融平衡发展等方面入手,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南疆稳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2): 354-363.  
摘要2727)      PDF(pc) (1043KB)(2839)    收藏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的考辩,建立由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以陕西省10 个省辖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分为5 个等级类别:最高(西安)、较高(宝鸡、延安、铜川、榆林)、中等(咸阳)、较低(安康、汉中、渭南)和最低(商洛),区域差异呈现为陕北较高,陕南较低,关中(西安)突出的现象。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因素之间、相同城市的各评价因素之间皆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发展不均衡。陕西省城镇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发展,而人口集聚及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表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发展并不同步,需要统筹城乡、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近10 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王敏,周才平,吴良,徐兴良,欧阳华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49-56.  
摘要2686)      PDF(pc) (3150KB)(2741)    收藏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而高原植被系统行为往往比其他地区能更早、更明显地预兆全球变化。探讨青藏高原区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理,对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计划的实施以及全球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MODIS EVI数据集,2001-2010年生长季干湿状况和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青藏高原干湿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渐干的趋势,干旱及半干旱区占高原总面积的67%。10 a间高原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且南北差异明显;(2)高原生长季EVI的空间格局与干湿格局相近,且东西部界线分明。10 a间高原植被活动由东南向西北整体上呈现“退化-增强-变化不大”的规律;(3)区域干湿程度对EVI空间格局差异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占高原面积44%的半干旱区,两者相关性最大。人为干扰对高原EVI变化的作用不明显,但EVI与干湿程度相关性相对偏小的区域人为干扰程度往往较大;(4)从高原96个气象站点生长季[EVI]对干燥度指数变化的敏感性来看,敏感程度较大的气象站点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中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研究进展
李鑫玉,王静璞,王周龙
干旱区地理    2023, 46 (3): 407-417.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2.371
摘要428)   HTML22)    PDF(pc) (812KB)(2739)    收藏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衡量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动量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对于研究各种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遥感技术作为远距离监测手段,研究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时其优势在于高时效、高经济效益,能实现区域或大空间尺度的动态监测,因此利用遥感技术估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成为热点问题。通过系统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空气动力粗糙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估算植被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方法,对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气象因素和地表粗糙元形态特征因素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进而对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做出展望,旨在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遥感监测的研究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PLUS-InVEST模型吐哈盆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多情景模拟
韩楚翘, 郑江华, 王哲, 于雯婕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2): 260-269.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066
摘要257)   HTML29)    PDF(pc) (4073KB)(2612)    收藏

土地覆盖变化能够改变区域碳储存能力,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预测未来不同土地覆盖情景下的碳储量,对实现区域“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研究仍有待探究。以新疆吐哈盆地为研究区,基于土地覆盖产品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探讨了土地覆盖变化与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关系,预测和评估了2025、2030年可持续发展情景,维持现状发展情景,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土地覆盖和碳储量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 近20 a来,吐哈盆地耕地和裸土地面积增加最大,其次是建设用地,而草地表现出最大的减少趋势,草地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转移类型。(2) 2000、2010年和2020年吐哈盆地平均碳储量分别为26.01 t·hm-2、25.68 t·hm-2、25.73 t·hm-2,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平均碳储量累计减少了0.28 t·hm-2,其中土壤有机质碳储量占比最高,约占总碳储量的94%,裸土地、草地贡献了最多的碳储量。(3) 2030年3种情景下,森林、灌木林、湿地几乎无明显变化,裸土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建设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4) 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吐哈盆地总碳储量较2020年增加了0.18×106 t,维持现状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分别减少了0.30×106 t、1.01×106 t,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损失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吐哈盆地土地利用优化以及制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措施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王昀, 谢向阳, 马禹, 王式功
干旱区地理    2017, 40 (6): 1152-1164.  
摘要2126)      PDF(pc) (3279KB)(2603)    收藏
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成灾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成灾雹云的预报及雷达特征预警指标,并利用2015-2016年降雹及相应的雷达探测资料对预报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朱海勇,陈永金,刘加珍,高珊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8-18.  
摘要2528)      PDF(pc) (1823KB)(2522)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14个断面57眼地下水监测井样品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各断面地下水pH值变化不大,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水样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断面其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从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利克断面至铁依孜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Cl-Na-Mg和Cl-SO4-Na-Mg型水为主,逐渐过渡为以Cl-SO4-Na-Mg和Cl-Na型水为主,在下游阿克敦断面至考干断面地下水化学类型由以Cl-SO4-Na-Mg、Cl-Na-Mg型水为主过渡为以Cl-Na、Cl-HCO3-Na和Cl-Na-Mg为主;时间上,2006年中游断面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HCO3-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而2010年则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型水,在下游,2006年沿河道地下水化学类型由Cl-SO4-Na型过渡为Cl-SO4-Na-Mg型再到Cl-Na(Mg)型水,2010年则由Cl-SO4-Na-Mg型直接过渡为Cl-Na-Mg型和Cl-Na型水。塔里木河中下游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 Envelope模型上翼,暗示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受到蒸发/结晶作用影响。另外,土地利用变化、灌溉、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北京市产业网络节点交易地位演变分析
王茂军,李凤梧,柴箐
干旱区地理    2014, 37 (2): 356-371.  
摘要1957)      PDF(pc) (4461KB)(2440)    收藏
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等宏观发展趋势下蕴含着产业部门之间的市场关系转换,各种产业的经济活动在复杂的供需关系制约架构形成类似于网络的结构。利用北京市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数据表,构建产业交易链接网络,利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网络基本特征的演变,并讨论了产业网络节点交易地位演变,发现:(1)5 a间产业交易对增加,产业间交易更为频繁,网络交易密度增大,网络平均最短路径降低,交易可达性增强。(2)产业节点市场交易规模方面,交易中心稳定但地位变动趋异,且供给-需求中心的角色结构有所变化。(3)产业交易市场数及其分布变动明显,且第三产业的交易市场数、增幅高于第二产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4)产业网络的供给-需求交易强度、产业间差异扩大,首位交易对象稳定,自环交易特征强化。(5)产业网络中二、三产业市场灵敏度位序升降趋异,生产性服务业灵敏度中心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咸海变迁——危机和现状
杨恕, 孙凌霄, 何婧, 李春兰, 于洋
干旱区地理    2024, 47 (2): 181-191.   DOI: 10.12118/j.issn.1000-6060.2023.710
摘要471)   HTML63)    PDF(pc) (4138KB)(2420)    收藏

咸海曾是世界第4大湖。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灌溉需求,咸海流域各地区大量从阿姆河和锡尔河调水,从而导致咸海快速缩小、水面降低、水质恶化。到21世纪初,湖面已缩减到原来的1/8,干涸的湖底成为盐碱度很高的盐漠,生物物种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态危机。中亚国家独立后,阿姆河与锡尔河上下游地区由于缺水产生了矛盾,进而严重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虽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最终中亚国家未能对咸海水资源危机提出一致的解决方案。随后,哈萨克斯坦独自开展针对咸海的保护措施,挽救了咸海北部的部分水体;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也开始在咸海危机治理方面采取积极态度。目前,学术界主流意见是,咸海危机是人为的,不宜将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咸海危机由于治理和地下水的补给有所缓和,虽不会像预测中的那样完全消失,但最终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咸海危机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做了较完整的论述,以期为我国西北干旱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五种潜在蒸散发公式在汉江流域的应用
张晓琳,熊立华,林琳,龙海峰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02): 229-237.  
摘要7111)      PDF(pc) (1750KB)(2372)    收藏
以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以FAO56 PenmanMonteith结果为标准,与温度法年潜在蒸散发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修正温度法计算公式的经验系数,分析修正公式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前温度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相对偏差最大可达41.34%。修正后计算结果相对误差明显减小,最大偏差小于0.1%,并显示出较好的变化趋势和峰谷一致性。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与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4,其次为Hamon公式和Thornthwaite公式,最后是BlaneyCriddle公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近50 a博斯腾湖逐年水量收支估算与水平衡分析
刘丽梅,赵景峰,张建平,彭文甫,范敬龙,张太西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33-40.  
摘要2768)      PDF(pc) (1162KB)(2367)    收藏
据博斯腾湖流域1958-2010年期间主要河流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孔雀河的逐年流量资料,结合焉耆盆地降水、蒸发要素的同期观测资料,对大湖区的逐年水量收支进行计算,并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对博湖大湖区残差水量进行了逐年分析。结果表明:(1)1958-2010年期间年均入湖水量14.34×108 m3/a,其中入湖河水约占95%;年均输出水量13.96×108 m3/a,其中大湖区输入孔雀河水量约占43%,湖面蒸发耗水量占57%;湖区年均蓄水量71.57±3.92×108 m3108 m3/a,湖水年均水位为1 047.01±0.94 m;(2)极端水文年度水量平衡分析指出:1986年为最枯年份,入湖河水是多年平均值的62%,而出湖河水量是多年平均值的153%,导致年内湖区水位下降0.94 m;2002年最丰年份入湖河水是多年平均值的2.6倍,致使年内水位上升0.80 m;(3)残差水量逐年“正负”变化指出,湖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过去53 a间湖水补给地下水的年均水量为0.87×108 m3/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风蚀预报系统(WEPS)在民勤荒漠地区的应用分析研究
王燕,王萍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1): 109-117.  
摘要4883)      PDF(pc) (1110KB)(2356)    收藏
以民勤地区4种地表条件的3次风蚀实测数据为依据,应用WEPS风蚀子模型对风蚀量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WEPS模型预测的土壤风蚀量与实测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直接用于我国土壤风蚀预报工作。对没有植被覆盖的流沙地表,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接近,计算值最大为模拟值的2.2倍,最小为0.47倍;当有植被覆盖时,模型预测风蚀量偏大,最大值为实测结果的41倍,最小为6.7倍。要引入WEPS模型在我国进行土壤风蚀预报,还需对模型的各项参数和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以提高WEPS的预测精度,更好地为我国风蚀预报及沙尘治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TRMM降水数据在中天山区域的精度评估分析
季漩,罗毅
干旱区地理    2013, 36 (2): 253-262.  
摘要2424)      PDF(pc) (2446KB)(2327)    收藏
遥感降水产品能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对于资料稀缺的西北干旱区生态水文研究有重大意义。TRMM卫星降水资料在热带湿润地区有大量应用,但要将其用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还需对该数据产品在质量进行评估。选择干旱区内陆的新疆天山中部为研究区,并以周边15个台站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对TRMM3B42降水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TRMM3B42数据对日降水事件的估计准确率较低,但是总体上暖季好于冷季,相对于较大的降水,对发生量小的降水估计更为准确;在暖季高估量小降水,低估量大降水,冷季则相反;(2)月降水情况来看,天山南坡两站与北坡的规律不符;对北坡山区降水估计的精度好于平原区,并且精度与海拔呈抛物线分布,降水越大的区域精度越高;偏差量的年内分布在各海拔区域之内一致性较好,但区域之间规律各有特点;(3)从年降水量来看,TRMM降水整体低于站点观测值,并且差量随着高程具有抛物线分布的特征。总之,该降水产品的质量总体上不高,但是其偏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数据在干旱区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校准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